當學生拳打不順時,我常會要他們慢慢打,然後就會看見學生疑惑的眼神:
"又不是打太極,少林拳不是應該很快?慢慢打有用嗎?"
練習中的緩不是為了故作高深,而在於更快進步。
緩也不是單純作慢動作,而是放鬆呼吸、放鬆肌肉,去覺察:
1動作時身體產生哪些配合的運作?主客易位會有那些效果?
2勁線有無到位?勁線該經過的路線是否偏移或中斷?
3動作如何銜接?
察覺的越清楚進步的越快。
練習中的緩:
我們的動作,是由腦部透過神經驅動肌肉而運作。
越熟悉的動作,代表這條神經迴路越大條,傳輸越快;
越陌生的動作,代表這條神經迴路越細微,傳輸越慢。
當我們有動作做不到位時,代表正確驅動身體的神經迴路細微,甚至不存在。
如果我們急著做,那麼走的就是原有習慣的路徑,
卡到的還是卡到,不順的依然不順,
怎麼練都是原地踏步。
只有在慢的時候,才有時間建立新的神經路徑;
也只有在慢的時候,才能靜下來,覺察出哪個地方不對,察覺什麼是身體的運作次序。
然後透過口訣,建立起新的神經迴路,
慢-靜-覺察-調整建立,都是由慢開始。
等動作熟悉了,也不要催促,讓動作自然而然的快起來。
你會發現天地的美好。
放緩靜觀身體時,可以關注以下具體的點:
1肌肉是否放鬆:
緩並非全身用力的作慢動作,而是放鬆呼吸,放鬆肌肉的進行。
這會讓身體架構呈現比較自然的狀態。
2觀察結構:
是否落跨?骨架結構是否正確?定點是否到位?
3招式是否順勢、轉折是否圓順:
在肌肉放鬆,結構正確下,招式的運作會非常流暢的完成。
4呼吸是否順暢:
可透過觀察呼吸來確認動作是否正確:
不正確時,氣悶氣喘,動作吃力;
正確時,呼吸平順,舉重若輕,
因此應等動作正確順暢後,再來逐漸增加速度。
練拳時,忌貪快貪猛,不但練不到許多要求,更遑論作用;有時還會受傷。動作放緩放輕、才能有效覺察,覺察才能明理,明理才能日進竿頭。
盼習者定下心來,仔細琢磨。
招式中的疾與緩:
招式動作中的緩與疾並非為了表演節奏,而在於攻守作用
雖是無堅不摧,無快不破,
但練習招式中,練緩也有他的作用在:
疾的目的在於
1攻擊:例如,一般出拳,防守性攻擊(架...)等等
2斷開:斷開對方糾纏
緩的目的在於
1聽:聽對方來勢,多數用在引導式防守,如沾黏隨帶...
2蓄:蓄時當鬆,以納,以沉,以積
3初做無人當有人打時的觀想
該聽的時候做太快,拿捏不住對方來勢,
該蓄的時候太用力,會後續無力
PS:
身體能順暢運作,和力量能順利的在胯脊肩胛肘腕(即虎胯龍脊熊膀...)之間返復流轉,甚至是在天地之間。
當我們急著做的時候,大腦會調動最容易運作的手腳進行動作,
而核心部份不但沒產生主導作用,反而扯住後腿,而導致身體不協調,力量出不去。
而當我們放慢放鬆,身體力量從核心的開合便能夠完整的展現出來,力量的流轉便能清楚,身體便有機會能依此重新建構新的神經迴路。
Ps:
當然還有一種鍛鍊方式,就是不斷的操把自己操到虛脫時再繼續練,這時身體會採用最有效率的方法來運作,這也是方法之一,但要注意不要受傷。
相關閱讀